02
新闻中,孩子因被父母批评而离家出走、动手反抗、甚至跳楼轻生的例子屡见不鲜。
根源恰恰在于那些批评缺少分寸,破坏了孩子的自尊:
①否定、贬低孩子、贴标签:“你有什么用”、“废物”、“就是懒/笨/胆小”······
②在公众场合教训孩子,不给孩子留面子。
来自父母的打击、否定、人格攻击,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自卑感,进而怀疑自己的价值感、存在感;或者让孩子恼羞成怒,为了维护自尊而反抗父母,叛逆,故意不听话。
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:“期盼社会对自己尊重,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。”
即便孩子年龄小,自尊心对他来说也同样重要。
如果父母的批评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,孩子反而会破罐子破摔,不听父母的管教,任由不良行为持续。
父母注意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,孩子才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,能够认可自己、有自信;同时也会注意维护自己的“名誉”,所以会注意自己的言行,知错能改,自发地往好的方面发展。
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:
地铁上,一个小男孩在吃东西。
妈妈问他:“儿子,地铁上有三只羊,中途来一只狼,那么还有几只羊呢?”
小男孩自信满满地说:“没有羊了,因为被狼吃了,妈妈我早知道了。”
妈妈说:“不,还有三只羊,因为地铁不能吃东西。”
小男孩默默地收起了零食。
这位妈妈用智慧的语言,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,又能启发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在,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。
不论孩子犯了什么错,家长在批评孩子时,也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,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。
03
蔡康永曾经说过:
“批评的目的在于打动对方,使得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回到正确的轨道上,而不是贬低对方。”
批评孩子最关键的,就是唤醒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,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错误,印象才更加深刻,成为属于他自己的经验。
图片
我国著名思想家、哲学家,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生波澜壮阔,成绩斐然,在他的回忆自述中,父亲梁巨川的教育方式对他影响深远。
9岁那年,梁漱溟有一次忘记自己积攒的一串铜钱放在何处了,到处询问,大声吵闹。
第二天,父亲在院子里一棵树杈上发现了这串钱,知道是梁漱溟自己疏忽了。
他没有斥责梁漱溟的疏忽大意,也没有马上把钱交给儿子。而是写了一张纸条:有个小孩自己把钱挂在树上,却到处寻找,与别人吵闹。
父亲把这张纸条交给梁漱溟,却不说什么。
梁漱溟看了纸条,赶忙出去寻找,果然在树枝上见到了自己遗忘的铜钱,顿时觉得很不好意思。
教育儿子,父亲梁巨川不是疾言厉色地训斥、埋怨,总是会采用提醒、暗示等方法,启发孩子思考、自我反省,从而自觉地去做正确的事情。
父亲这种批评教育,对梁漱溟的自省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。
我们作为家长,也应当如此,当孩子犯错了,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孩子、教训孩子,而是充分尊重孩子,用更智慧的方法引导他自我反思,唤醒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。
如果必须要批评孩子时,也要有分寸,掌握这些技巧:
首先保持情绪的冷静,大声嚷嚷、语气难听,孩子根本不想听;
其次,批评的话不必太多,言简意赅,就事论事。不翻旧账、不唠叨、不人身攻击,明确告诉孩子哪里错了,应该怎么做,这样孩子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。
另外,既要看到孩子的缺点,也要肯定孩子的优点,帮孩子发掘心灵深处的那个“正面的自我”。
比如想帮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,可以先表扬孩子某次表现出的认真细心,让孩子相信,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。